1939年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回顾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5-01-08
1939年,全面抗战已经持续近一年半时间。这一年的中国,在国际与国内局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经历了诸多重大事件。
1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正式创刊,为八路军和抗日人民提供了重要的舆论阵地。同日,国民政府重申严惩民族叛逆令,显示出对抗战期间背叛国家的严厉态度。然而,同日汪精卫也被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开除党籍及撤销其一切职务。随着抗战的深入,国民党内部分化日益明显。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汪精卫出走后时局的指示》,明确表达了对汪精卫投降行径的谴责,同时指出要坚决打击一切投降反共活动。1月7日,冀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反“扫荡”作战,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周恩来担任书记。这一机构的成立,旨在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战民主,争取抗战胜利。南方局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我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道路。
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在延安举行,代表着边区近二百万民众的145名民选参议员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了边区政府委员,林伯渠当选为政府主席。会议期间,边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报告以及边区建设和抗战问题被深入讨论,为边区的抗战和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月21日,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开幕,会议公开的文件说要继续坚持抗战,但蒋介石在内部的讲话中却表示抗战到底的“底”,是“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会议还确立了反动的“溶共”、“防共”和“限共”的反共方针。面对这一局势,1月24日和25日,中共中央分别致电国民党五中全会和蒋介石,重申关于发展国共两党合作的愿望,指出在日本侵略者阴谋分化中国内部之际,必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在军事方面,1月25日,贺龙、关向应率一二〇师主力到达冀中河间西北惠伯口,与冀中党政军领导机关会师,并协同作战,粉碎了日、伪对冀中区的多次围攻。刘伯承、小平同志也率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到达冀南地区,并同冀南军区部队一起进行反“扫荡”作战,巩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
进入2月,中苏空军联合行动,于2月5日轰炸山西运城日军机场,成功摧毁日机四十架,给予日军重大打击。2月7日,国民党国防最高委员会在重庆成立,蒋介石兼任委员长。此外,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在马德拉斯举行的世界教会会议上发表谈话,表示支持中国抗战,并愿意提供物资援助。然而,2月10日,日军在海南岛登陆,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侵略范围。
2月23日,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这一战略方针的确定,为新四军在敌后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3月初,国民政府军委会部署南昌会战,27日南昌失陷。3月30日,日本政府宣称中国南海的南沙群岛为自古以来无主的珊瑚岛屿,现归日本,属高雄市管辖,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在华北地区,刘伯承、小平同志指挥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和冀南军区部队继续开展反“扫荡”作战,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4月,小平同志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于29日到达延安,与主席等中央领导相遇。5月15日,小平同志撰写了《在敌后方的两个战线》,阐述了抗战两年来华北一部分地区敌后方的环境及特点、两条不同的路线、如何巩固团结统一、政权问题、动员民众坚持敌后抗战、武装问题等。该文刊载在当月30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第72期上。
在华中地区,新四军完成了向敌后实行战略展开的任务。5月初,叶挺军长过江组织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经过两个月的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初步打开了鄂东敌后抗战的局面。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安徽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则开辟了以安徽来安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
5月3日,日机对重庆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5月5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东汤池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5月11日,日军侵占鼓浪屿,但因该岛系公共租界,美、英、法等国均表不满,英、美、法三国海军陆战队随后在鼓浪屿登陆,迫使日军于17日撤走。这一系列事件,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以及日本侵略者在战争中的孤立地位。
5月26日,日本宣布封锁中国大陆海域,企图通过经济封锁来削弱中国的抗战能力。同日,主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三周年发表文章,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一方针的提出,为抗大的教育和培养抗日干部指明了方向。
6月,国民党内的投降派活动加剧,张荫梧部袭击冀中深县八路军后方机关,逮捕、惨杀干部战士四百余人。杨森部包围新四军湖南平江通讯处,屠杀干部涂正坤、罗梓铭等六人。面对这一局势,6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投降危险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坚决打击投降派的活动。6月30日,主席发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再次强调巩固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7月3日至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抗战、团结、进步”的三大政治口号。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认为,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巩固了统一战线,发展了党的组织,推进了抗战动员,开展了青年与妇女工作,开展了工农运动,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同时,会议也指出了东南局在抗战和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再次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发表《论我党员的修养》长篇讲演,对我党员的修养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艺术领域,1939年也诞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这部作品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图景。5月11日,《黄河大合唱》的第二次演出举行,由冼星海亲自指挥,主席、刘少奇等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断发展壮大。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这一纵队的成立,为山东地区的抗战注入了新的力量。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全面爆发。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9月5日日本政府声称正全力解决“中国事件”,对欧洲战事采取不干涉态度。然而,这一态度并未能改变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败局。
9月27日,八路军在陈庄取得大捷,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0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第九战区划分为第九、第六两个战区,以更好地应对日军的进攻。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对当前的抗战形势和党的任务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部署。
11月,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抗战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第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指挥部成立后,一方面向长江三角洲发展游击战争,一方面组织挺进纵队、苏皖支队向江北地区挺进,执行开辟苏北的任务。
然而,国民党内的反共活动并未停止。11月12日,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将原拟定的“以政治反共为主,军事反共为辅”改变为“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从此以后,国民党在全国各地不断制造同我党的磨擦事件,杀戮八路军、新四军战士,掀起了军事上的反共高潮。面对这一局势,中国我党坚决进行反击,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日,阎锡山策动晋西事变,揭开第一次反共高潮序幕。12月20日,国民党下令实施《共党问题处理办法》。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12月25日,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刘伯承等联名通电全国,反对国民党枪口对内。12月30日
- 上一篇: 扬扬止沸:含义解析
- 下一篇: 手机如何轻松登录198.1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