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第二段核心观点阐述》
作者:佚名 来源:未知 时间:2024-12-04
《拿来主义》这篇杂文,由鲁迅先生所作,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遗产的态度。第二段作为文章的开篇之后的重要部分,其核心观点鲜明且富有针对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解析。
在第二段中,鲁迅先生首先通过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为“拿来主义”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背景。他提到,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种封闭自守的态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土文化不受外来冲击,但长远来看,却限制了文化的交流与进步。随后,鲁迅先生笔锋一转,指出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里所说的“送去主义”,指的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向外国输出大量的资源、财富甚至文化成果,而这种单向的流出,无疑加剧了国家的贫弱与文化的不自信。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将国内能够输出的东西,无论是古董、图画、人还是文学,都一概送去,以此讨好外国人。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民族文化尊严的严重损害。他讽刺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然而,这种所谓的丰富和大度,实际上是建立在国家贫弱、文化自信缺失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紧接着,鲁迅先生进一步揭示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他提到,有些人甚至将梅兰芳博士、徐悲鸿先生、中国的皮毛、中国的古董等视为可以“送去”的国宝,认为这样就能彰显中国的文化实力。然而,这种肤浅的炫耀,不仅无法真正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反而会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认为中国人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外,一无所有。这种扭曲的文化观念,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更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批判了“送去主义”之后,鲁迅先生进一步指出,这种做法的根源在于国人的不自信与自卑心理。他提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如果拿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来,只是将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改一改,换个包装再卖出去,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羞愧和空虚。这种心理,实际上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认同和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因此,鲁迅先生强调,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转而采取积极主动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核心,在于勇于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鲁迅先生认为,只有敢于拿来、善于拿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他强调,拿来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选择和改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在这一段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将“送去主义”比作“抛给”或“捧给”,形象地揭示了这种做法的卑微与讨好之态。同时,他通过对比“送去”与“拿来”的不同结果,进一步强调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第二段主要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对“拿来主义”的积极倡导。他认为,只有敢于拿来、善于拿来,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遗产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勇于接受优秀成分并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文化体系。
- 上一篇: 赵英俊的妻子是否为陈思斯?
- 下一篇: 《扫黑风暴》2021年何时震撼上映?一探究竟!